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内蒙古公务员考试网 >> 申论资料 >> 热点时评

2020年内蒙古公考申论热点:加强高考改革 推行强基计划

发布:2020-07-29 09:31:59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本期为各位考生带来了2020年内蒙古公考申论热点:加强高考改革 推行强基计划要想申论成绩好,关注热点不可少。公务员考试中,申论是最能拉开考生成绩的一门科目,积累对于申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内蒙古公务员考试网温馨提示考生阅读下文,相信能给考生带来一定的帮助。
 
  更多内蒙古公务员考试申论技巧详见>>>2020年内蒙古公务员考试教程

加强高考改革 推行强基计划
推行强基计划
本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背景链接】
 
  2020年1月15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转而采用强基计划,即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实现招生培养良性互动。同时,积极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逐步建立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根本问题,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初心所在。强基计划力图通过积极探索对学生多维度考核评价,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解答,从而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更多优秀后备人才。这是高考综合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人才选拔培养机制的重大创新探索。
 
  【专家解读】
 
  [背景和原因分析]
 
  教育部自从2003年开展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以来,在探索综合评价学生、破解招生“唯分数论”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有关调查研究表明,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在学业成绩、科技创新、学术论文、升学深造等方面总体表现突出。
 
  近年来,自主招生也面临一些新挑战和新问题,包括招生学科过于宽泛、重点不集中、招生与培养衔接不够、个别高校考核评价不够科学规范、个别考生提供不真实的学科特长材料等,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着力加以解决。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抓住和用好这一机遇,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就是人才。对高校来说,解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水平人才紧缺问题,需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选拔和培养的一体化、创新性设计。实施“强基计划”,正是立基于此,逐步构建形成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新机制。这是新高考在新时代的新突破,集中体现了新高考的改革方向。
 
  [特点]
 
  一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自主招生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不同,“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这说明“强基计划”更精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正是力求从综合实力和基础学科相对较强的高水平大学人才选拔入手,采取系统化培养方式,破解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体现高校人才选拔培养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同心同向。
 
  二是专业指向性强。“强基计划”的将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同时将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安排招生。
 
  三是培养模式新。不同于过去自主招生录取学生与普通录取学生在培养方式上的趋同,“强基计划”为学生单独制定培养方案,实行导师制、小班化培养,鼓励国家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等吸纳录取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并探索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如此可见,“强基计划”展现了新时代高校人才选拔与培养的“通”与“新”。
 
  四是选拔人才标准高,更加强调高考成绩的作用。强基计划的高校考核安排在高考成绩发布后,是因为高考成绩在强基计划录取中将起到两方面重要作用:一方面是作为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强基计划取消了竞赛证书、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校考核条件的做法,以学生高考成绩作为依据。另一方面是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强基计划改变原自主招生“降分录取”的做法,高校将考生的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折合成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体现对学生更加全面综合地评价。其中,高考成绩的占比不得低于85%。
 
  [总体考虑]
 
  强基计划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着力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
 
  一是在改革定位上,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着力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
 
  二是在制度设计上,与促进教育公平相结合。以高考成绩作为入围依据,完善制度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
 
  三是在评价模式上,与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相结合。坚持育人为本,探索在招生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引导中学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四是在改革协同上,与推进高等教育相关改革相结合。加强统筹协调,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加强科技创新等改革相衔接,形成改革合力。
 
  [意义]
 
  高考分数录取有点儿像招收“十项全能选手”,考入知名高校更是需要每科都强或者没有短板。但是,对于那些有某些专长的学生来说,高考显然不够科学合理,甚至会埋没这些专门人才。
 
  一是有助于培养国家未来战略性人才。人才是国家间未来竞争的关键。“强基计划”跳出招生的狭隘范畴,着眼于国家对人才的战略需要。选拔基础扎实的专业人才、让专业人才在擅长的领域从事基础学科学习,有助于我们国家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增强未来竞争力。
 
  二是既保证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也维护了高考的公平公正。强基计划取消了竞赛证书、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校考核前置条件,改为以高考成绩作为首要考核要素,显示了高考成绩的重要性,有力保障了考生学业综合素养的水平。也体现了对高考考查基础能力和核心素养能力的信心,维护高考的公平公正。
 
  [对策措施]
 
  好政策能否收到好的效果关键在于落实。落实好强基计划,重点抓落实。
 
  一方面要严格规范管理。高校强基计划招生工作全程接受校纪委监督,并建立申诉途径和举报机制。完善信息公开公示,落实教育部、省级、校级三级信息公开制度,合理设置公开范围,规范公开内容,主动接受监督。严肃查处违规行为,对于违规违纪行为,按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对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并追责问责。
 
  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高校要充分认识做好强基计划实施工作的重要意义,严格落实主体责任。要统筹兼顾本校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根据文件要求认真制定招生和培养方案,确保相关工作科学规范、公平公正、平稳有序。要加强宣传引导,深入细致地做好强基计划的宣传解读工作,积极开展面向考生和家长的政策咨询,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营造良好改革氛围。教育部将强基计划招生及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巡视和督导的工作范围,建立动态准入退出机制。
 
  【文章素材】
 
  [精彩标题]
 
  1.实施强基计划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坚守初心 为国家选拔更多栋梁之才
 
  3.高考改革 既要创新又要公平
 
  [精彩开头]
 
  示例一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解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水平人才紧缺问题,需要高校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选拔和培养的一体化、创新性设计。实施“强基计划”,正是立基于此,逐步构建形成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新机制。这是新高考在新时代的新突破,集中体现了新高考的改革方向。
 
  示例二
 
  自主招生实施16年来,为高考招生改革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虽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功不可没。进入新时代,我们必然需要针对新需求,对一些政策作出必要的调整与完善。“强基计划”既突出了高考的核心地位,让改革稳健审慎,也保证了人才选拔与培养的质量,确保公平公正,必将为我国在新时期选拔高层次人才开辟一个崭新的局面。
 
  示例三
 
  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首次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把教育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全国教育大会强调,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也正因如此,教育评价改革必须要进一步扎紧制度笼子,防患于未然,确保考试招生公平公正。
 
  [精彩结尾]
 
  示例一
 
  在科技与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强基计划”为高校夯实基础研究和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撑。我们期待通过该项计划的实施,高校能进一步完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培养更多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精尖缺”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示例二
 
  当然,无论是自主招生还是“强基计划”的实施都不能回避我国的基本国情。尤其是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后,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选择性需求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充分、不均衡之间的矛盾将会持续存在。“强基计划”的实施既要解决自主招生存在的问题,又要探索一条中国特色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路径,依然任重而道远。
 
  示例三
 
  强基计划,是对总书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在教育评价改革中的一次精彩回答。我们也期待通过强基计划,真正能够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评价学生的招生模式,逐步形成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培养出更多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精尖缺”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点击分享信息: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http://ww.nmggwy.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38242号-25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