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内蒙古公务员考试网 >> 申论资料 >> 热点时评

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热点 藏族孩子的“梦工厂”

发布:2015-07-06 00:00:00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30,这个数字对益西旦增一家意义非凡。30年前,益西旦增的大哥考上第一届内地学校西藏班。随后,二哥、姐姐、他自己和弟弟也相继离开偏远的西藏村庄,赴内地求学。30年后,少小离家的孩子都回到了雪域高原:大哥从事金融工作,二哥成了工程师,姐姐当了医生,弟弟做了设计师,益西旦增也留学归来在大学任教。“我们都是内地西藏班的受益者。”益西旦增说。
  1984年,为加大西藏各类人才培养力度,我国决定在北京、天津、成都各筹建一所西藏学校,在上海、广东等16个省市分别选出条件较好的一至两所中学举办西藏班。这些班级和学校,被喻为西藏孩子的“梦工厂”。第二年,首批西藏学生就踏上了追梦之旅。
  走出雪域高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懂得“教育改变命运”的藏族家长并不多。年轻劳动力在广袤的农牧区十分抢手,当地孩子大多会被留在家里放牧,或学门手艺,或外出打工。
  出生在日喀则市拉孜县一个偏远村庄的次平,如今是西藏自治区人大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大学毕业后,他就回到西藏,当上了公务员。“如果没有内地西藏班,我可能还在放羊。”次平说。
  在西藏民主改革之前,受教育是僧人、贵族和官员子弟等少数人的专利,像次平这样的农奴的孩子,是没有求学机会的。
  次平9岁时父亲去世,哥哥是聋哑人,弟弟患有小儿麻痹症,家中除了姐姐之外,再没年轻劳动力。年幼的他要负责放养15只羊,只能在农闲时到乡办小学读书。
  贫困和艰辛未能阻挡次平对知识的渴望。到内地读书的藏族朋友寄回的书信和照片,让他认识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1987年夏天,瞒着家人,次平参加了内地西藏班的招生考试。
  想去内地上学,要通过藏语文、汉语文和数学考试。次平考了全县第一名,被首次招生的北京西藏中学录取。
  在西藏,从1984年起,接受义务教育的农牧民子女,就享受包吃、包住、包学习的“三包”政策。除此之外,国家还为在内地班(校)就读的藏族学生免除了学费和食宿费。
  次平是村里100多户人家里第一个到北京读书的孩子。面对这份荣耀,他的母亲最终点了头。出发那天,村里人拿出青稞酒,献上哈达给他送行。
  外面的世界有太多惊奇。毕业于上海回民中学西藏班的仁增西绕还记得,飞机上发鸡蛋,他一口咬下去,才知道原来世上还有咸蛋。30年来,包括次平、仁增西绕在内的6万名西藏孩子,带着梦想,走出雪域高原。
  远方的课堂
  在车水马龙、楼宇林立的首都北京,北四环东路几座红白相间,宛如小布达拉宫的藏式建筑特别醒目。这就是西藏孩子向往的北京西藏中学。
    在次平考上北京西藏中学7年后,益西旦增也来到了这里,度过了1年预科和6年中学生活。从家乡到内地,十二三岁的孩子们要逐渐适应内地的气候、饮食和风俗习惯等。在北京西藏中学工作20多年的副校长张梅说 ,因为语言和文化不同,孩子们还闹出过不少笑话。
  一次,老师让学生把门带上(关上)。学生愣住了,误以为老师让他把门拆下来带走。还有的学生写作文夸老师:“在运动场上跑得像狗一样快。”
  更多的是温情和感动。每逢周末、年节,很多老师都会领上几名学生,要么带着他们去逛街,要么带着他们回家过节。
  跟其他民族的同学相比,益西旦增和藏族同学每周还要多上一门课——藏文。
  益西旦增坦言,到内地上学后学藏语的精力会少一些,但只要自己用心是没问题的。他和很多西藏的孩子,都能流利地讲藏、汉、英3种语言。
  来自拉萨中学的阿旺旦增,现在在北京西藏中学任藏语老师,讲授藏族传统、历史和诗歌。他认为,藏族老师的职责,就是让学生不忘自己民族的文字和语言。
  如今,内地西藏班受到越来越多藏族家长的欢迎。北京西藏中学的招生规模也从最初的每年100名学生,增至目前的270名。
  据西藏自治区教育厅统计,30年来,内地西藏班(校)为西藏培养输送中专以上急需人才3.2万余人,其中近半数为大学毕业生。目前,北京、上海、广东等21个省市的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开办有130多个内地西藏班和内地中职班,共有在校生1.8万多人。
  更好地回来
  在求学的道路上,益西旦增越走越远:先是考上厦门大学英语系,后又赴美国堪萨斯大学深造。毕业后,他就回到了梦想开始的地方。
  大学毕业后,内地西藏班的学生绝大部分都会回到西藏,回到家乡。和次平一样,很多早期毕业生会选择相对稳定的公务员岗位。但近年来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做医生、商人、作家和金融家等。
  2007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仁增西绕在家乡开了一个藏式奶酪加工厂。一段时间里,西藏几乎所有西餐厅的奶酪都由他供应。目前,仁增西绕正与北京一家公司合作,准备上市有机奶酪。
  谈起自己的生意,38岁的仁增西绕信心十足:“我要把藏式奶酪推销给世界各地的消费者。”
  在北京西藏中学读高一的旦增次珍,跟父亲旺堆是中学校友。旺堆是拉萨市城关区藏热小学的校长,二十多年前从北京西藏中学毕业。与父亲从事教育行业不同的是,她想高考报考气象环保类专业,将来更好地保护家乡的环境。
  在1951年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学校,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最新发布的白皮书显示,西藏在全国率先实现学前教育、城乡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15年免费教育,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9%,初中毛入学率达98.7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2.23%,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15周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8.1年。
  数据令人鼓舞,但这场通过教育脱贫的长跑还远未结束。偏远农牧区的藏族孩子需要更好的老师、更明亮的教室和更多开拓眼界的机会。
  目前,西藏仍在努力提高区内教师的教学水平,内地学校也选派了很多优秀的管理团队和教师到西藏,让更多藏族孩子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在西藏大学教英文的益西旦增,目前正带着学生做藏汉英语言及文化对比研究。他常对学生讲自己的见闻,希望他们通过学习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越是去远方,越会思念故乡,越会感到你对它的感情。”益西旦增说,走得更远,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点击分享信息:
相关文章相关文章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http://ww.nmggwy.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38242号-25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