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地方治霾三心态
看看连续多日的蓝天白云后,北京及周边地区又迎来灰蒙蒙的天,继续警示着人们治霾之路任重道远。在经济发展是要高速还是要高端的问题上,各地依然在做着艰难的抉择,“中国网事”记者近期在京津冀地区采访发现,作为责任主体的地方政府,在面对新环保法对责任和义务的要求,展现出几种不同的心态。
“环保是红线”心态:环保考核19分,GDP只占5分
环保考核19分,GDP只占5分。这是上级部门给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政府制定的2015年考核目标。
作为政府施政的指挥棒,绩效考核很大程度决定了政府的重点努力方向,对已经习惯了“以GDP论英雄”的公众而言,环保考核远超GDP目标,还是新鲜事。
作为过去数年空气质量时常名列倒数、甚至倒数第一的重工业城市,邢台市尽管面临转型的阵痛,但“环保是红线,不得不做”已经成为基层政府工作人员、企业负责人的基本共识。
临城县环保局局长张冀峰介绍,在这种破釜沉舟的决心下,环保效果显著。
但这种选择也付出了艰辛的代价。根据邢台市的统计,2014年因为大气污染治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停68家,减产198家,减少产值279亿元,直接影响GDP增幅3.4个百分点。因部分支柱行业企业关停搬迁,减少税收6.15亿元。隶属于邢台市的沙河市,2013年全年财政收入21.7亿元,2014年只有19.2亿元,下降11.6%。
是否意味着,要环保就必然影响经济呢?邢台一些受访政府官员表示,虽然环境治理短期内会影响企业效益、影响地方经济发展。但从长远看,真正影响地方发展的是继续走消耗资源消耗环境的老路,“这是一条死路,走不了多久了。只有在环保和经济发展上寻求平衡,加大力度、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才能走出这‘华山一条路’。”
“环保与经济兼顾”心态:既想要高速,也想要高端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此前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处于新老交替阶段,经济转型压力明显加大,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持续存在,环境质量改善是一项长期任务。
记者采访时发现,一些地方希望既实现经济较快增长,也能加快化解产能,实现结构调整,但其中协调压力很大。以河北省为例,2014年经济增长6.5%,低于预期1.5个百分点,河北省环保厅厅长陈国鹰表示,化解过剩产能、治理大气污染影响河北省生产总值增速约1.75个百分点。
河北省社科院发布的《河北蓝皮书: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5)》指出,每增加1单位的大气污染治理费用,就会损失0.283个岗位,我国当前还无法实现环境保护和就业的“双重红利”。
西部某市政府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环保重要,稳增长保就业也不能耽误,都要做,但要是环保打满分,稳增长保就业的任务可能就不及格了”。
“环保先让路”心态:“经济差20年,执法差20年很正常”
记者采访时发现,一些地方唯GDP的情节仍然严重,“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思想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环保部环境监察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从目前来看,我国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处罚力度的确比欠发达地区高很多。“一个欠发达省份甚至说,我们经济和沿海地区差20年,执法差20年也很正常。”
记者了解到,有的地方政府对新《环保法》还存有抵触情绪,不肯对污染企业“动真格”,其实就是对污染企业贡献的税收难以割舍。
环保部环境监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不少在西部地区排污的企业,很多都是从江浙等东部沿海地区转过去的企业,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污染也跟着转移。
而在经济增速防滑的背景下,环保要求趋严,对不少地方而言,也面临压力。例如,环保部东北督查中心今年前几个月监督查处的案件较其他地方少,而原因并非是督查不力,而是不少污染企业停工了,导致环境违法情况也随之下降。
记者了解到,有的地方领导觉得“家丑不能外扬”,如果地方环保局将环保问题或案件上报给环保部,地方的书记、市长甚至会斥责环保局负责人,认为“这点事我们自己干了就完了,这是家丑”。
还有的地方环保不力,被上级部门通报约谈后,当地的环保局长被问责。当地环保系统干部意见很大:“环保不力,很大程度上不是环保局不作为,而是本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不重视,上级要批评,环保又没收益,环保局同志反而要挨批受过。”
更多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可参看2016年内蒙古公务员考试用书。
点击分享信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