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内蒙古公务员面试热点 规范与互信成瓶颈
编者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推进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家庭服务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月薪过万的月嫂、千金难寻的阿姨,一方面家庭服务需求巨大,另一方面优质的家庭服务供给匮乏,市场亟待进一步发育成长,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同时家庭服务人员、家庭服务机构和消费者之间还需提升诚信和互信。
“三宗罪”和“两类怨”
——透视家庭服务供需双方
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无论是照顾月子的月嫂、专门护理老年人的护工,还是专业的家具保养员、营养师等,都开始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这些家庭服务人员的服务不断提升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半月谈记者最近调查发现,虽然需求越来越大,但家庭服务市场也面临优质家庭服务价格高,家庭服务人员整体专业素质偏低、保障不到位,供需双方矛盾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让家庭服务市场出现了一些乱象,并潜藏安全风险。
找个可心的家庭服务人员好难
上网发布信息、逛中介、找熟人、打电话……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上海市民张成只要一有时间就要重复做上面的几件事情,为的是找到一个满意的月嫂。
不久前,张成家里添了一位新成员,初为人父人母的小两口对于如何照顾这个小生命感到“压力山大”。“刚出生的婴儿需要无微不至的照顾,各种护理必须科学及时,我平时要上班,父母虽然能帮着分担点,但毕竟年龄大了,不找位专业月嫂帮忙,根本不行。”然而,从孩子出生前一个月开始,一直到孩子出生,都没有找到,最近倒是找到了一位,但由于这位月嫂根本不懂基本的护理常识,已经被家人辞退了,目前他还是没找到合适的月嫂。“天天忙着找月嫂,工作都没法好好干,找个月嫂咋就这么难呢?”张成说。
“如今预约好一点的月嫂至少得提前半年。”采访中一家家庭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春节过后每天都有不少人打电话来咨询,400多个月嫂早已预约一空。“现在好点的月嫂档期都很满,要是不提前打招呼,到时候很难找得到。”记者走访了多家家庭服务机构,得到了同样的答案。
据上海市家庭服务业行业协会调查,目前上海家政服务人员数量超过50万,而有家政服务需求的上海家庭达到180万户左右。包括家政服务、育婴服务、营养服务等在内的整个家庭服务业,人员缺口更大。
家庭服务用工荒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已是普遍现象。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推进及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有能力聘请家庭服务人员的家庭不断增多;另一方面,老龄社会的到来也催生了更多家庭服务需求。
记者在北京市老年医院采访发现,一些口碑比较好的护工,炙手可热。王阿姨的老伴最近突发心梗,加上多种老年病并发症,需要到老年医院住院治疗。听说护工特别难找,为了找个合适的男护工,老伴还没住院,她就来到医院打听,想提前预约。“几个口碑比较好的护工,早就有人等着了,有的好护工甚至已被病人家属无限期签约。”王阿姨满脸的无奈。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张爱丽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服务的对象已经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高端人群,同时家庭服务需求细分的倾向也十分明显。家政服务员、育婴师、营养师、家庭厨师、家庭护理员、医院陪护、高档家具保养员等各种家庭服务人员的需求都十分旺盛。人们对家庭服务人员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要求也不断提升。然而,家庭服务人员的数量和水平并没有随着需求的增大而增加和提高,供需矛盾突出。
消费者细数家庭服务“三宗罪”
采访中记者发现,无论是正聘用家庭服务人员的家庭,还是曾经用过或者正在苦苦找寻家庭服务人员的家庭,不少都对目前市场上的家庭服务颇有微词。总结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缺乏诚信。采访中记者遇到一位正在找家庭服务人员的合肥市民,他告诉记者,曾经遇到过使用假的健康证的应聘者,“使用假证不一定就说明你健康有问题,但诚信是肯定有问题”,他气愤地说。
“一开始朋友介绍了一个保姆,当时把价格和服务时间都谈妥了,合同也签了,结果前两天突然打电话跟我说来不了,推荐她的一个老乡来。”福州市民杨晶说,因为急着用人,也没工夫跟她较劲,这种人太没有诚信了。
杨晶后来发现,这其实是家庭服务人员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一旦有更满意的雇主,就随便找个理由把原来的推掉。
随意性大是困扰许多消费者的问题,“干不了几天就不干了,重新更换,我们又得重新适应,又得把各种事项重新交代,不胜其烦。”哈尔滨市民王义梁说。
其次是专业素质低。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从事家庭服务的人员以农村进城务工女性、城市下岗女性为主。
“有的保姆服务态度很好,对待老人也很和气,但是有的保姆可能就有一些小脾气,你说她两句吧,她还不高兴,故意拖着不干活,还给你脸色看。”杨晶说。
很多家庭服务人员觉得,我在家都是这么弄的,一点问题都没有,为啥非要按照你家的标准来?
采访中,不少市民反映,自己遇到的家庭服务人员,不讲卫生,没有医学或者生活常识等。“也没跟我说一声,就直接把我好几千元的皮衣用水洗了,皮鞋也是直接用水冲洗。有个小时工打扫卫生的过程中,因为没有专业知识对我的红木家具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合肥一位市民说。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不少家庭服务人员的“星级”都是公司自己定的,既没有具体标准,也不会被权威机构认可。此外,家庭服务人员持有的上岗证、资格证等也有不少是家庭服务机构自己颁发的,或是社会上一些不规范的教育机构、培训机构发放的。
第三是价格虚高。如今以月嫂、保姆、护工等为代表的高薪家庭服务人员屡见不鲜。在北京、长春、哈尔滨、合肥等地的家庭服务市场,月嫂一个月的服务价格动辄上万元。北京的一位消费者告诉记者,她原本想请的月嫂,开口就要价2万元。
家庭服务价格高得吓人,让长春市舒心家政公司经理黎萍也有些搞不懂。在这家公司注册的近千名月嫂中,大多数月嫂月薪都在6000元以上。她回忆道,2006年刚开始经营家庭服务的时候,请月嫂的人很少,月薪也就几百元。现在请月嫂的人多了,薪酬也跟着飞涨,每年都要上涨千元左右。“没办法,我们也只能跟着行业的整体水平走,随行就市。”黎萍说。
记者调查发现,在北京等大城市,一般家庭服务人员月工资很少有低于3500元的。如果想找口碑好点的家庭服务人员,就要出七八千元,一些需要具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家庭服务类型出价过万是常有的事。
家庭服务人员也有“两类怨言”
一方面有消费者抱怨家庭服务人员,另一方面一些家庭服务人员对消费者也有不少怨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沟通理解上的问题。“我又没有什么毛病,而且我都有健康证了,为什么还要带我去查体?”采访中一位家庭服务人员告诉记者,上一家提出这样的要求,即便他们承诺出查体的钱,第二天她还是选择离开了。“这是对我的不信任。”她说。
同时,一些家庭服务人员会认为,“我以前天天在自己家里做这些事情,我就是这么带孩子做家务照顾老人的,都没问题,这有什么好培训的?为什么他们的要求总是那么多?”
专家表示,其实家庭服务人员不光要会做家务,还要懂得与消费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双方如果在沟通上能加强,家庭服务人员主动理解并尊重消费者家庭的生活习惯,很多矛盾就能化解于初期。
其实,增加一些更加详细的身体检查和技能培训对家庭服务人员来说并没有什么坏处。像医院护工类工作,根据不同的疾病种类需要具备不同的医学知识,一定的培训学习是完全有必要的。
另一类是家庭服务人员的基本权益缺乏保障。虽然大多数消费者都能理解家庭服务人员的辛苦,但也有一些消费者出于“人尽其用”的心理,指使家庭服务人员干各种合同约定之外的家务,有的消费者还对家庭服务人员极尽苛责,甚至家庭服务人员吃不饱饭之类的事也时有发生。
“只要有点什么做得不好,就是破口大骂,我们也是有尊严的。其实有时候我们也不想换来换去,但要是遇到这样的雇主,我宁愿不要钱,也不会待在他家。”一位来自安徽的家庭服务人员告诉记者,在一个雇主家干活时,甚至挨打。事后雇主不承认,自己也没有证据,只能不了了之。
一旦自身权益被侵害,维权对不少家庭服务人员来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黑龙江大学 社会学教授曲文勇表示,许多雇主认为自己花了钱,服务人员就应该无条件听命于自己,这是十分错误的。“构建和谐的雇佣关系,双方都要摆正心态。双方没有高下之分,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处。” 曲文勇说,双方都应该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专家表示,家庭服务市场,雇佣方和被雇佣方在签约之前最好有试用期,并且都应该尽量详细真实地介绍各自情况和信息,让对方全面了解自己,为以后的合作打下良好基础。(半月谈记者 马晓成 陈弘毅 刘硕 杨玉华)
起底家庭服务中介
家庭服务机构是家庭服务市场上不可或缺的纽带,担负着沟通供需双方、服务消费者与保障家庭服务人员权益的职责。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行业自律,中介式家庭服务机构(以下简称中介)存在着组织小散乱、服务很“任性”等弊病,一些中介不断上演欺骗、推脱、糊弄的闹剧,阻碍了家庭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组织机构之弊
记者在长春、福州、合肥、北京等地走访时发现,小、散、乱的中介遍地开花成为普遍现象。在长春市五马路等中介机构集中的地点,不少门市房的门窗上都贴着“找月嫂、找保姆”等醒目招贴。记者走进几家发现,一间门面房、一名接待员、一部电话、一台电脑就可以撑起一家中介公司,环顾四周,没有发现按规定应该摆放出来的营业执照。
采访中,一家中介机构的负责人说,办个执照可不容易了,要托关系还得花钱。我们这就两个人,一个老板,一个员工。我们帮你找工作,你交中介费就完事。“我们这叫低成本运行。”这名小老板笑称。
在福州市,据一些研究机构统计,该市登记注册的家政公司中,注册资金在10万元以上的不到5%,绝大部分是小企业,未经注册的“黑中介”数量则无法统计。
曾获“全国家政百强企业”称号的安徽大海家政服务公司负责人吴海峰说,在全国百强家政企业中,公司化和员工制的只占10%左右,其他都是中介式的。专家表示,不少中介式的家庭服务机构规模小,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必要的资格审查、培训教育、维权处理、客户服务等部门设置,而且人员流动性比较大。
采访中,不少消费者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几周前,中介机构里还是人声鼎沸的,一些家庭服务人员在与消费者沟通,一些消费者在看家庭服务人员的资料,但等交完钱再次来到这里或者来这里更换服务人员时,已经是人去楼空,好几百甚至好几千元的中介服务费就这样被卷走了。“一些不良中介就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出现的问题多了,糊弄不过去了,他们就卷钱走人。”一位民警告诉记者。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中介机构根本不对相关人员进行任何培训,公司没有自己的培训部门,也不联系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人员培训,一般都是直接让应聘人员上岗。记者以帮他人找工作的名义打电话给一些中介公司,得到的答复基本是“有身份证就可以直接上岗了,健康证我们可以帮你补办”。
一些中介即使有培训环节,培训设施也极其简陋,一张桌子、一个玩具娃娃就能构成其月嫂培训平台。
服务保障之乱
一次不愉快的经历,让北京市民郑先生失去了对中介的信任。“他们对服务人员的身份根本就不会细究,我曾经雇过一个保姆,开始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但一段时间过后,总是觉得家里的钱和东西不对劲,直到有一次被我抓到了现行。”他说,更让他感到诧异的是,这个保姆竟然是一个在逃人员。
据记者调查,一些中介机构根本不会去审查家庭服务人员的资质和真实情况。为了提升自己的应聘条件,抬高身价,家庭服务人员改年龄、谎报资质的现象时有发生。“中介赚的就是介绍费,当然希望应聘者条件好点,抢手点。这样有时他们之间会有某种默契。”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保姆辞职了,她说自己生病了,不能再干了,可是没过几天,我在中介那儿又看到了这个保姆。”一位网友在网上留言道。
“中介介绍来的,常常干两三天就走了,你要是和中介反映,他们大不了再给你派来一个,说不定还赶不上前一个。中介有的是时间,他们能跟你拖,但你就拖不起。开始承诺的是找到合适的为止,最后只能是我们自己主动放弃,一笔中介费就这样白交了。”记者的一位朋友对此感到十分无奈,他说,这家如此,你换一家可能结果还是一样。
点击分享信息:
相关文章